我国的传统园林,无论皇家私家几乎全部都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作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悉心研究山川自然,细心审辨与选择,因地制宜地巧加经营,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实在美不胜收,并形成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在风水理论看来,人和世问万物都是天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在人与自然合同一体即“天人合一”的追求中,通过对天地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长期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同“天”的完美主义理论,认为人要向“天”学习,人的行为准则应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且通过对“天”的学习和巧加运作达到天道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理论充分发展而升华成为自然美学,成为中国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即“天人合一”理论。
风水中往往用天上的四个星宿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住宅设计中认为左有流水,当作青龙,右有长道,当作白虎,前有污池,当作朱雀,后边有丘陵,当作玄武,并且把符合这种要求的地称为最好的风水吉地。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
私家园林的选址造园也是以天上的四神兽模式为标准,例如苏州园林的耦园,东(左)为流水,南(前)有河道,北(后)有藏书楼,楼后又为水,西(右)有大路;拙政园背面靠山,东(右)环路,前面门前特地做了“曲水有情”的水池。这些都是风水天人合一原则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风水理论认为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灵毕备”,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在风水理论看来,山川自然并非处处皆可安顿人生,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这样一个良好的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而这样的阴阳枢纽,即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概称为“穴”。所谓的风水格局既须有山川聚结,形成内敛的外部空间围合并具有优美景观,更要有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而具有生态良好的内在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宅”遂能处在“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即处在对自然的最佳关系中,这就是阴阳平衡原则。
江南园林的占地通常较小,“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增加空间层次,避免“一览无遗”。拙政园腰门及其外的黄山石,屏障在园的前部,给人景深莫测的感觉。留园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向来以含蓄为美,利用障景、框景、漏景等藏露结合的手法划分园林空间,表达了虚实相济、隐约含混、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静坐亭中观看行云流水、鸟飞花落、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往往由小见大,从小空间创造出大空间,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
风水理论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来认识宇宙,把天地万物用五行来分类,并以此来把握认识自然,形成了一套五行的相生相克哲学观和宇宙图式,用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把握和经营宅居环境,使建筑符合自然天道、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信仰,这样五行的相生相克哲学观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性格或基本精神,这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原则。
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以景山为其“镇山”,金水河自乾方(西北)而从巽方(东南)出,并在武英殿、太和门前凸成“冠带形”的“金城环抱”之势,以东方属木,主春、生、文、仁,故有万春亭、文华殿、体仁阁(文楼),以西方属金,主秋、收、武、义等,故有千秋亭、武英殿、宏文阁、武楼等诸如此类,皆按五行、四象、三垣、两仪之风水布局。这些宫廷建筑,高低错落,处处都有相生相克隐喻之意。
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大门的朝向最为重要,一般坐北朝南,以八卦中的离(南)、巽(东南)、震(东)为三吉方,其中以东南为最佳,在风水中称青龙门。门边置屏墙,避免气冲,屏墙呈不封闭状,以保持“气畅”。如苏州园林的拙政园门就是偏向东南。私家园林住宅的大门一般偏于东南,处于属木的巽位,巽为“风”卦,水木相生,“风”为入,寓意财源滚滚而入,且向阳、通风,这也是五行相生相克原则的另一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这三大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涵,所以说不认识风水就不能够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以风水为最高境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文化,使各个地方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这是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注:本文转载自造园家公众号。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我国的传统园林,无论皇家私家几乎全部都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作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悉心研究山川自然,细心审辨与选择,因地制宜地巧加经营,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实在美不胜收,并形成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在风水理论看来,人和世问万物都是天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在人与自然合同一体即“天人合一”的追求中,通过对天地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长期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同“天”的完美主义理论,认为人要向“天”学习,人的行为准则应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且通过对“天”的学习和巧加运作达到天道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理论充分发展而升华成为自然美学,成为中国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即“天人合一”理论。
风水中往往用天上的四个星宿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住宅设计中认为左有流水,当作青龙,右有长道,当作白虎,前有污池,当作朱雀,后边有丘陵,当作玄武,并且把符合这种要求的地称为最好的风水吉地。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
私家园林的选址造园也是以天上的四神兽模式为标准,例如苏州园林的耦园,东(左)为流水,南(前)有河道,北(后)有藏书楼,楼后又为水,西(右)有大路;拙政园背面靠山,东(右)环路,前面门前特地做了“曲水有情”的水池。这些都是风水天人合一原则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风水理论认为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灵毕备”,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在风水理论看来,山川自然并非处处皆可安顿人生,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这样一个良好的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而这样的阴阳枢纽,即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概称为“穴”。所谓的风水格局既须有山川聚结,形成内敛的外部空间围合并具有优美景观,更要有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而具有生态良好的内在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宅”遂能处在“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即处在对自然的最佳关系中,这就是阴阳平衡原则。
江南园林的占地通常较小,“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增加空间层次,避免“一览无遗”。拙政园腰门及其外的黄山石,屏障在园的前部,给人景深莫测的感觉。留园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向来以含蓄为美,利用障景、框景、漏景等藏露结合的手法划分园林空间,表达了虚实相济、隐约含混、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静坐亭中观看行云流水、鸟飞花落、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往往由小见大,从小空间创造出大空间,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
风水理论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来认识宇宙,把天地万物用五行来分类,并以此来把握认识自然,形成了一套五行的相生相克哲学观和宇宙图式,用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把握和经营宅居环境,使建筑符合自然天道、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信仰,这样五行的相生相克哲学观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性格或基本精神,这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原则。
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以景山为其“镇山”,金水河自乾方(西北)而从巽方(东南)出,并在武英殿、太和门前凸成“冠带形”的“金城环抱”之势,以东方属木,主春、生、文、仁,故有万春亭、文华殿、体仁阁(文楼),以西方属金,主秋、收、武、义等,故有千秋亭、武英殿、宏文阁、武楼等诸如此类,皆按五行、四象、三垣、两仪之风水布局。这些宫廷建筑,高低错落,处处都有相生相克隐喻之意。
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大门的朝向最为重要,一般坐北朝南,以八卦中的离(南)、巽(东南)、震(东)为三吉方,其中以东南为最佳,在风水中称青龙门。门边置屏墙,避免气冲,屏墙呈不封闭状,以保持“气畅”。如苏州园林的拙政园门就是偏向东南。私家园林住宅的大门一般偏于东南,处于属木的巽位,巽为“风”卦,水木相生,“风”为入,寓意财源滚滚而入,且向阳、通风,这也是五行相生相克原则的另一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这三大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涵,所以说不认识风水就不能够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以风水为最高境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文化,使各个地方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这是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注:本文转载自造园家公众号。